咏月
罗隐〔唐代〕
湖上风高动白蘋,暂延清景此看巡。
隔年违别成何事,半夜相看似故人。
蟾向静中矜爪距,兔隈明处弄精神。
嫦娥老大应惆怅,倚泣苍苍桂一轮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湖面上秋风高扬,吹动着浮萍,我暂时停留,欣赏这清丽的景色。
分别已过一年,再次相见,感觉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。
蟾蜍在静谧中伸展其爪,兔子在月光下活跃自如。
嫦娥独自一人,年岁渐长,想必会感到惆怅,倚靠在桂花树下,望着那轮苍白的明月哭泣。
注释
白蘋:水中浮草。
清景:清丽的景色。
违别:离别。
蟾:月亮上的蟾蜍,古人常用来象征月亮。
矜:自夸,炫耀。
惆怅:忧郁,伤感。
倚泣:依靠着哭泣。
桂一轮:一轮孤独的明月,指月亮。
赏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夜月景,诗人借此抒发了对过往时光和远别亲友的怀念之情。 “湖上风高动白蘋,暂延清景此逡巡。”开篇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现湖上的秋风轻拂,白苹摇曳,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漫步,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净。 “隔年违别成何事,半夜相看似故人。”随后,诗人的情感开始流露,提到与亲友久违的分别,到了半夜相对而坐,竟如同旧日之交,感慨万分。 “蟾向静中矜爪距,兔隈明处弄精神。”接下来是对自然界中小动物活动的描写,蟾蜍在静谧中伸展其爪,兔子在月光下活跃自如,这些细节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。 “嫦娥老大应惆怅,倚泣苍苍桂一轮。”诗人最后转向月亮,借用嫦娥的形象表达对时间流逝和自己年华增长的感慨。月亮
罗隐
罗隐(833年2月16日—910年1月26日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大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 489篇诗文 93条名句
远别离
李白〔唐代〕
远别离,古有皇英之二女,乃在洞庭之南,潇湘之浦。
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离苦?
日惨惨兮云冥冥,猩猩啼烟兮鬼啸雨。
我纵言之将何补?
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,雷凭凭兮欲吼怒。
尧舜当之亦禅禹。
君失臣兮龙为鱼,权归臣兮鼠变虎。
或云:尧幽囚,舜野死。
九疑联绵皆相似,重瞳孤坟竟何是?
帝子泣兮绿云间,随风波兮去无还。
恸哭兮远望,见苍梧之深山。
苍梧山崩湘水绝,竹上之泪乃可灭。
月下独酌四首
李白〔唐代〕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醒时相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(相交欢 一作:同交欢)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天若不爱酒,酒星不在天。
地若不爱酒,地应无酒泉。
天地既爱酒,爱酒不愧天。
已闻清比圣,复道浊如贤。
贤圣既已饮,何必求神仙。
三杯通大道,一斗合自然。
但得酒中趣,勿为醒者传。
三月咸阳城,千花昼如锦。
谁能春独愁,对此径须饮。
穷通与修短,造化夙所禀。
一樽齐死生,万事固难审。
醉后失天地,兀然就孤枕。
不知有吾身,此乐最为甚。
穷愁千万端,美酒三百杯。
愁多酒虽少,酒倾愁不来。
所以知酒圣,酒酣心自开。
辞粟卧首阳,屡空饥颜回。
当代不乐饮,虚名安用哉。
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莱。
且须饮美酒,乘月醉高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