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既醉

诗经·大雅·生民之什〔先秦〕

既醉以酒,既饱以德。君子万年,介尔景福。

既醉以酒,尔肴既将。君子万年,介尔昭明。

昭明有融,高朗令终,令终有俶。公尸嘉告。

其告维何?笾豆静嘉。朋友攸摄,摄以威仪。

威仪孔时,君子有孝子。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

其类维何?室家之壸。君子万年,永锡祚胤。

其胤维何?天被尔禄。君子万年,景命有仆。

其仆维何?釐尔女士。釐尔女士,从以孙子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君王赐美酒喝得酩酊大醉,君王赐美食我们饱受恩惠。敬祝君王万岁万岁万万岁,世世代代永享福禄和祥瑞。
君王赐美酒喝得酩酊大醉,您又令人奉上佳肴和美味。敬祝君王万岁万岁万万岁,您的美名大德永远放光辉。
您的伟大光辉是那样长盛,高风亮节将使您必得善终。好的结局说明有好的开端,先王替身发出美好的祝愿:
他到底说出什么样的预言?祭祀用的笾豆净洁而美好;亲朋好友们都来维护辅助,同把隆重热烈氛围来营造。
隆重热烈氛围非常合时宜,敬祝伟大君王嫡传有孝子;孝子贤孙世世代世永相继,祝愿您的家族永受天赐予!
您的家族领域到底有多大?王家深宫内的道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鉴赏

  此诗通篇都是祝福词。全诗以“既”字领起,用的虽是赋法,但并不平直,相反,其突兀的笔致深堪咀嚼。而“既醉以酒”,表明神主已享受了祭品;“既饱以德”,表明神主已感受到主祭者周王的一片诚心,更为下文祝官代表神主致辞祝福作了充分的铺垫。享受了主祭者献上的丰盛的美酒佳肴,对他的拳拳之意不能无动于衷。因此,神主愿意赐给献祭人各种福分,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。

  诗的前两章,讲的都是享受了酒食祭品的神主的心满意足之情,他深感主祭者礼数周到,便预祝他万年长寿,能永远获得神所赐的幸福光明。而第三章末二句“令终有俶,公尸嘉告”,直接点出公尸,说明下文均为神主具体的祝福之辞,诚如陈子展所云,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关于此诗的主旨与背景,历来有多种观点。严粲《诗缉》认为:“此诗成王祭毕而燕(宴)臣也。”朱熹《诗集传》则说此诗系“父兄所以答《行苇》之诗”。程俊英《诗经译注》谓此诗“是周王祭祀祖先,祝官代表神主对主祭者周王的祝辞”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562-564
2、 周振甫·诗经译注·北京:中华书局,2013

简析

  《既醉》是一首四言诗。此诗八章,描述周代统治者祭祀祖先,祝官代表神尸对主祭者周王传达神灵旨意,表示祝福,祭祀完毕后周王和诸侯尽情宴饮。全诗通篇都是祝福词,虽是赋法,但笔致突兀,其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半顶针修辞格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。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駮象虎疑

佚名 佚名〔先秦〕

  桓公乘马,虎望见之而伏。桓公问管仲曰:“今者寡人乘马,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,其故何也?”

  管仲对曰:“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,迎日而驰乎?”公曰:“然。”

  管仲对曰:“此駮象也。駮食虎豹,故虎疑焉。”《管子》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孟子·梁惠王

孟子 孟子〔先秦〕

  齐宣王问曰:“人皆谓我毁明堂。毁诸?已乎?”

  孟子对曰:“夫明堂者,王者之堂也。王欲行王政,则勿毁之矣。”王曰:“王政可得闻与?”

  对曰:“昔者文王之治岐也,耕者九一,仕者世禄,关市讥而不征,泽梁无禁,罪人不孥。老而无妻曰鳏。老而无夫曰寡。老而无子曰独。幼而无父曰孤。此四者,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。文王发政施仁,必先斯四者。诗云:‘哿矣富人,哀此茕独。’”王曰:“善哉言乎!”

  曰:“王如善之,则何为不行?”王曰:“寡人有疾,寡人好货。”

  对曰:“昔者公刘好货;诗云:‘乃积乃仓,乃裹糇粮,于橐于囊。思戢用光。弓矢斯张,干戈戚扬,爰方启行。’故居者有积仓,行者有裹粮也,然后可以爰方启行。王如好货,与百姓同之,于王何有?”王曰:“寡人有疾,寡人好色。”

  对曰:“昔者大王好色,爱厥妃。诗云:‘古公亶父,来朝走马,率西水浒,至于岐下。爰及姜女,聿来胥宇。’当是时也,内无怨女,外无旷夫。王如好色,与百姓同之,于王何有?”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与人为善

孟子 孟子〔先秦〕

  孟子曰:“子路,人告之以有过,则喜。禹闻善言,则拜。大舜有大焉,善与人同。舍己从人,乐取于人以为善。自耕稼、陶、渔以至为帝,无非取于人者。取诸人以为善,是与人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”《孟子》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